2019两岸学前教育高峰论坛
专文报道(1)
“迈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高调点燃论坛主场
专题演讲
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吹响了学前教育改革的号角,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已全面进入深化改革阶段。2019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提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平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旋律。
2019年5月18~21日,康轩学前教育研究院基于“交流•融合•共享•发展”的主旨,邀请两岸专家学者从全球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结合两岸的视角,针对“迈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进行对话交流。现场六百余位园长、老师、幼教人,透过与两岸学前教育大咖近距离的交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思想碰撞,共同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中国学前教育走向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一年。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申“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再次将学前教育改革推向高潮。致力于深耕学前教育领域的康轩学前教育研究院与时偕行,聚焦探索公平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5月18日上午的开幕式中康轩文教集团董事长李万吉先生、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先生、台湾地区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吴清基先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陶西平先生依次致辞。
吴清基先生说:“一颗种子可以变出一整座森林,给种子浇水、施肥、锄草,栽培它长成一棵大树,一座森林。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用心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巨人。”
我们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重视早期教育,孩子后来的发展就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前教育如何高质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追求。
在两岸学前教育论坛专场主会场开场前,首场主持人朱家雄教授引领大家一起回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内容,重温了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跳出“就学前教育谈学前教育”这个圈,将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放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下来讨论。
主持人:朱家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学会会董。
▲朱家雄教授
朱家雄教授将学前教育置于宏观背景下,带领大家去关注习主席的话——“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为大家解读教育质量,将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界定为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开篇不长,但足以让大家醍醐灌顶,打开思路。
讲题: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
主讲人:刘焱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兼幼教装备分会理事长。
▲刘焱教授
刘焱教授的演讲从她对题目的思考蔓延开来。她从题目中的两个主题词——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开始分析。在背景方面,刘教授指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推进“普及普惠安全优质”, “入好园难”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这就要求在宏观层面建设完善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并在微观层面实现科学保教,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包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原则和防止、扭转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在质量评价方面,刘教授提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对当前学前教育深化改革有何意义这一问题。
为解答这一问题,刘焱教授首先给“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做出界定:按照我们关于“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的标准指引,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质量水平进行观察判断的活动,从而发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质量问题,分析诊断、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改善实践、提高质量。
接下来刘教授为大家梳理了近30年来我国行政主导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缘起,并分析这种教育质量评价比较重视对园所定等分级的鉴定管理功能,但是轻视以班级保教工作为主要评价对象,以诊断、改进为目的的发展性功能。相应地,刘教授指出,为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当前和今后应当更加重视和开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班级保教工作质量为目的、以班级保教工作为评价对象,关注师幼互动过程,关注教师行为和儿童活动的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价。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室里、班级中,放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上,才能更有助于办好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幼儿园教育。
刘焱教授为大家解读幼儿园教育质量的
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结构质量受到经费投入的影响,安全、适宜、结构合理的园舍、户外场地、活动是家具与玩教具、图书都是幼儿园办园的基本条件,它们是幼儿在园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必要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又制约着师幼互动的方式方法,进而影响过程质量。因为保教工作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在园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和发展质量,教职工的配备和师幼比也对过程质量产生制约,因此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
怎样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打造敬业乐业专业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呢?
培训有用吗?
有用!
然而,培训也面临着挑战,培训的切实性和有效性需要引起思考。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存在一些问题:
“听专家报告,热血沸腾;热闹过后,工作一如从前。”
“听报告时明明白白,自己操作时手足无措。”
这主要是因为培训更多针对当前幼儿园实践中的普遍问题,而非园本问题,所以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园所,更难做到“因人制宜”。因此,培训之后的反思对于教师来说也很重要。
除了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幼儿园过程质量的提升,还有其他办法来实现这个目的吗?
刘焱教授又为大家详细阐述了扎根班级的园本教育质量评价以及好园长的重要性。
刘焱教授为教师们推荐这一套评价量表,帮助教师学会如何看、如何做、如何评。
最后,刘焱教授再次强调在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2、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3、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统一
刘教授指出,教育质量和质量评价与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对于“高质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据合理的价值取向制定评价标准,采用客观、科学的评价放大,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解释与说明。这便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应该能够反映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倡导的教育价值观,但也应该考虑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和课程模式的特点和需求,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回归教育立人本位,勿忘评价初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需要坚持结构质量、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的统一。
主题对谈: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的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之路。
主持人:朱家雄
对谈嘉宾:
刘焱、张俊、吴清基、幸曼玲
主题对谈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环节。主持人朱家雄教授在介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颁布的背景和意义之后,也提及本届大会以“迈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为主旨的根源。下面呈现的是针对不同议题,各位专家的精彩回答片段,以及观众提问环节专家的有力回应。
怎样理解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刘焱教授: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对儿童友好的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二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师幼互动。
吴清基先生:教育有三个层面:认知、技能和品德态度。所以课程就有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隐形课程。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子的园长就会有什么样子的幼儿园,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幼儿行为。教师的很多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高质量学前教育必须重视的一环。
幸曼玲副教授:高质量幼儿园应该是平价的、优质、近便的。平价也可以优质,这关键还是看教师。台湾1994年出台《师资培育法》将幼儿园教师纳入整个师资培育的体系,成为正式教育的一环,大大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学毕业的学生要先通过资格考试才可以参加幼儿教师的实习,通过实习才可以成为幼儿教师。另外,教师在幼儿园的辅导计划有正常化(一般教学)、精致化(自编教材、与幼儿良好互动)和特色化(园本课程建设)。这些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
张俊副教授:学术研究者会较少考虑到幼儿园的困境、财力、教师的素质、家长的需要等等,但事实上幼儿园会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我们的培养目标才是内在的核心的标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对话、协商、求同的过程,把各方对质量的需求纳入进来,再结合一定价值观下的标准而产生的结果。
朱家雄教授:不管是正式课程还是隐形课程,教师好就能有好的课程。我们不需要太关注互动中以谁为主,互动起来,互动到位才是关键。我们有时夸大了专家的话语权,但是质量的评估不是专家说的算,而是园本切实的问题。
台湾地区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方面
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做法?
吴清基先生:台湾的幼儿园会与家长互动,专家学者会定期给家长做亲职教育,请家长来幼儿园了解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其次台湾会重视社区幼儿园的建立,便于就近入学;台湾也很注重幼儿园设施、活动的安全,会定期检查设施是否“超龄”使用。
幸曼玲副教授:教授会参加幼儿园辅导计划,在现场倾听幼儿园老师的需要、幼儿园现场的限制,以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过程中有修正就是进步。通过这样的对话、情境、互动了解所希望的教师的样貌、孩子的样貌,来拉近彼此距离。
如何让条件不好地区的幼儿园的孩子
得到条件优越地区幼儿园的孩子
所得到的同样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刘焱教授:这还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它们不是同一个标准,要因地制宜。就像安吉走出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样本那样,物质条件要因园制宜,更多关注幼儿园环境中的人际环境,也就是师幼互动这个方面。
朱家雄教授:类似美国的headstart,我们国家也有精准扶贫,给予相关地区一定的财政倾斜,但是重要的仍然是提高教师的质量。
民办幼儿园想要“去小学化”,但是家长却因为担心孩子不学汉字,入小学后跟不上,就很不满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朱家雄教授:“去小学化”不能当作一项“运动”。
幸曼玲副教授:家长没有在幼儿园看到孩子学习读书、写字和计算,就以为孩子没有学习。这时,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度带领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比如建构活动中孩子动手搭建,就包含了精细肌肉发展,空间概念和创造力的发展。
5月19日,在围绕“迈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主题下,本次峰会的三大分论坛:“幼儿园运营管理专场”、“幼儿园课程建设专场”、“0~3岁托育发展专场”也依次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幼教专家们基于这三大面向议题展开了具备国际视野的对话和探讨。从理论引领、发展趋势、经验分享等多个层面深入分析,给现场的教师以深刻启迪。
三大分会场精彩将持续进行中,更多精彩内容将陆续推送,敬请期待。
看到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聆听到与会专家学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投入和努力,感受到参会老师们的热情、积极与好学。康轩学前教育研究院,愿与所有幼教人士一起始于教育初心,追求教育的本质,追求教学的完善,追求孩子美丽的未来!
•5月20日•
分会场1:幼儿园运营管理专场
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幼儿园发展策略,幼儿园环境文化实践、保教质量提升、管理策略等。
分会场2:幼儿园课程建设专场
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从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儿童戏剧、积木游戏等方面分享。
分会场3:0-3岁托幼发展专场
中国、日本、台湾地区婴幼儿保教实践经验分享,托幼游戏化教养环境的设计与实践。
•5月21日•
【园所参访】
安排与会者实地参访南京12所特色幼儿园,近距离和园长观摩学习、交流分享运营管理、课程构建及托育经验。